【童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家业兴起后,曹家十六世祖曹兆远于乾隆初年设立家塾,聘请塾师专门教授曹家子孙。
当时,太谷城内的书院和学馆很多,曹家为何还要自办学馆?这其中有个典故。当年曹三喜在三座塔创业时,曾与当地人合伙做豆腐生意,生意日见红火,曹三喜的合伙人却见利忘义,欲独霸豆腐坊。曹三喜目不识丁,也未曾设立账簿,后来二人对簿公堂,曹三喜因此吃了大亏。
这件事对曹三喜触动很大,也使他深知读书识字之重要。家境丰裕后,曹三喜便立下规矩,要求曹家子孙必须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明理,才能更好地做人干事。
当时塾馆门上的一副对联,很能说明曹家当家人的心思:“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曹家大院外景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曹家初设家塾的五十多年里,塾师多为曹氏商号中德高望重的掌柜,他们不仅能写会画、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丰富,且品德高尚。曹氏家族办家塾,不仅教孩子识文断字,更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族中长辈和私塾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曹家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
曹培德,字润堂,号柘庵,后以字行,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曹润堂为人精明干练,博学多才,笃嗜书画,兵学、经济及医学诸艺也颇为精通,尤以经济为最。中举后他总揽曹家商业诸事项,奋力擘画商业版图,曹家所有“锦”字商号均为曹润堂一手创立。山西成立商会后,他被推选为总办,成为商界领袖。
曹润堂的成长与继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他三岁丧母,父亲曹振奎再娶太谷里美庄杨氏。曹杨氏上奉婆婆,旁睦妯娌,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内助。七年后,曹润堂父亲去世,曹杨氏独立抚育幼孤。她对孩子们日常起居饮食关心备至,但在读书施教上却非常严格,曾告诫曹润堂,“逃学之事,决不宽贷”!
中年的曹润堂回忆起自己年少的经历,经常向曹家晚辈们说:“养而不教,禽犊之爱!”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乃在于其明是非、辨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