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20次集体学习。他走进中南海,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讲解。这位“讲师”就是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
刚刚出差回到长春的孙正聿,因身体原因要做检查,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而推迟了住院时间,采访当天,他比往常提前一小时来到学校。孙正聿的办公室里,简单整洁的办公桌后面是一组偌大的书架,除了塞满的书籍,还摆放着他的一张生活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孙正聿年届古稀,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他说:“我教故我在——我教书,所以我存在,教师是我的职业,教师上课是天经地义。”他立足现实,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与理论的撞击思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冯友兰说:“哲学不是培养‘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孙正聿以此种精神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他觉得教学既是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更是自我实现。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孙正聿认为学习必须学以致用,没有应用就是纸上谈兵,就会空谈误国。要带着思考的实际问题去研究理论,用现实去活化理论,用理论去照亮现实。他说:“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需要坚守和引领当代中国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更加流畅、灵魂更加鲜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浇灌、滋润、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孙正聿建议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对书的渴求、“忙别人之所闲”、带着问题意识读好的书,尤其要读一点“引起头疼的书”,积累各种知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说读书讲究四个“真”:真诚,抑制不住的渴望;真实,滴水穿石的积累;真切,举重若轻的洞见;真理,剥茧抽丝的论证。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孙正聿说,梦想是有具体内涵的,中国梦既需要内聚人心,明确我们国家、民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又要外展形象,展现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明形象。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于他自己来说,就是要坚守追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
为人师,孙正聿呕心沥血,以 “我教故我在”的精神教书育人;做学问,他紧扣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找寻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方法。潜心育人、严谨治学,孙正聿坚持不懈,孜孜以求,践履笃行。(冯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