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陈姓出义门”,但凡说起中国的姓氏和家族文化,若有陈姓者,大抵都会把话题延伸到历史深处,延伸到家风纯良、家规卓正、家法严明的“江州义门陈”,从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中,分享一段段人文佳话,打捞一片片历史记忆。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因了文化基因的繁衍生息。史上有“七省通衢”、“吴头楚尾”之称的九江,秦始皇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而有其名,在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浔阳、柴桑、江州、德化、湓城,一个个亮丽的名字,为这座“三大米市”、“四大茶市”的水岸城市注入了厚重历史、闪亮人文的个性内涵。“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发迹于唐,鼎盛于宋,延续至今。一代名相寇准赞曰:文以魁天下,家和庆有余。诗人文天祥表其曰: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可仪型于天下矣!聚族世居了332年、历十五代子孙、受皇朝二十次旌表的“江州义门陈”,其文化影响经久不衰,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文化珍存。从历史到现实,活态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于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追思、惠顾和眷怀之中。
“江州义门陈”于我而言,是一个较为熟悉的文化词根,可真正要把“义门陈文化”的来龙去脉、发展形成、辐射影响说清说透,我还只是个小学生,我期盼一个机缘,走近“江州义门陈”。
怀着对文化厚土的敬畏,怀着对家国文化的心仪,我来到德安,走进义门村,切实感受“江州义门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义。在故事中美丽行走,在故事中真切回味,在故事中寻找历史,在故事中思量现实。
义门村之行,有幸与前德安县文联主席、地方史专家王需民先生同行。近古稀之年的需民先生对“江州义门陈”的文化情有独钟、学有所长、著有所成。前几年,他参与主编《中华义门陈氏大家谱》一书,并编著了由“世界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先生题写书名、三十万字的《话说德安》一书,该书其中一个章节就有《义门陈的传说》。在德安当地,每每接待重要客人,王需民先生都亲自出马、担当讲解,他不仅能讲义门陈的家规家训,而且能把一个个在当地百姓中普遍流传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有血有肉的故事,有模有样的人物妙趣横生,让人很是受教。
围绕“廉明奉公”这一主题,需民先生一口气讲了七、八个故事,如《百犬同槽》、《击鼓传餐》、《子不识母》、《贷栗度荒》、《公婆大丘》、《三孝省亲》、《东佳书院》、《割股疗夫》。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算《子不识母》和《公婆大丘》这两则故事。前者讲到在“义门陈”这个大家族里,设有“育婴堂”,哺养婴儿都是妇女们集体出工出力之事,因由如此,长到三岁的孩童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认不出来,留下“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停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诗话美谈。后者讲到义门陈人专门设置“公婆大丘”这份田产,供老人自食养老,使在外做官出仕的义门子弟没有安老养老的后顾之忧,从而安身立命,廉明为官,永葆义门家风不败。这两则故事是义门陈的家风典范,是义门陈的文化精华,怎么听都可以与现实进行观照,怎么理解都与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家规十六条》、《家范十二则》紧密关联。
强烈的文化探秘心理驱使着我们一行走进了荷叶连连、水流澹澹的义门村。“在外做官的陈乔为孤母舔目,使其双眼复明”,“陈诏、陈显、陈颁三兄弟为母亲抬轿踏青,为使母娱”,“陈昆兄弟七人,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英勇抗击金兵,仪保江州平安”,“义门陈人仁厚有加,陈旭上奏皇朝,恳请减半资助粮食以享民众”,“林菊香割股疗夫表义门,冰心守洁垂青史”,“巧儿纵身跳向山谷,望夫山上的脚印,诉说着巧儿对丈夫陈友谅忠贞不渝的爱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曲曲优美的传唱,从任何一个当地群众的口里都能说出一串。义门文化深刻影响着周边,并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送。家在鄱阳、工作在德安的德安县纪委青年干部叶鹏华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在德安工作,却一点也不想家,虽还没成家,却不感到孤独。为什么?德安这个地方人好,厚道、诚恳、宽宏。小叶的这番心语,道出了一个时空转换、因果相生的逻辑关系: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窗口;历史是现实的背影,现实是历史的表情;历史成就了现实,现实观照着历史。
义门陈孝义为先,上下和睦,一碗粥,先给老人孩子,一只野果,一人一口。一门和谐,互相礼让,耕读传家,家族兴旺。翻开义门陈的历史,多处记载有义门陈人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动人情景。宋嘉佑六年,江南数月无雨,旱情严重,灾民遍野,饿殍盈苍。宋仁宗只身下江南视察灾情,走进“江州义门陈”,见这里生产生活如常,仁宗便讨教一翁。翁说,义门陈人口众多,上下和睦,孝义治家,老少齐心。面对大旱之年,整个家族齐心协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义门,怡然相存,真乃义之所至也。公元1062年义门陈接到分庄圣旨,命其迁往全国各地,以其义德教化天下。一口巨大的铁锅自祠堂高粱坠下,摔成291片,也就有了3900人分成291庄,迁往全国144个郡县“开烟发户”的史书记载。
江州义门陈忠诚仁义,重教厚文,家风懿范,厚古照今。其义,是家国大义,而非江湖之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今天,如何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义门文化进行放大?如何将“至公无上、奉公守法”的义门操守进行传承?还是要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义门故事着手。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最能感化众生,自觉回归到心灵漂泊已久的精神家园。
在义门村落遗址,“三孝堂”、“孝子碑”、“育婴堂”、“东佳书院”、“百犬牢”……一碑千载珍,警示义门陈。一个个牌坊祠堂如历史复活的记忆,一处处断壁残垣犹似古代文明寂寥的背影,令人唏嘘不已。可是,当我来到义门陈新建纪念馆,修缮一新的纪念馆,坐落在丽日蓝天之下,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坐落在四海游人追寻的视野里,坐落在一代代义门陈后世子孙去国离乡的乡愁和建功立业的追梦之中。那一根根石柱,分明是遍及神州四海、担当家国大义、以不老的精神续写岁月荣光和义门家范的高大男儿。流淌着义门血液,传承着义门家风,开拓着义门精神,从五湖四海而来的后世义门子孙在此汇聚,聆听历史,映照现实,真个是家国一义、殊途同归!
回程的路上,一个最为感人的故事,陪伴着我们一路的历史寻思和现实感悟:义门后世子孙、湖北黄梅人陈雁南,放弃优越的教育工作,历时十年之久,花掉全部的积蓄,只身跑遍全国二十九个省市,风雨无阻,日夜奔波,终于编成一部150万字的《江州义门陈文献集》,为今世研究义门文化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义门精神,雁南千秋。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江州义门陈”以其文化楷范和精神标高,激励着我,照亮着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 蔡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