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采访札记:汉阴沈氏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7-16 08:00

  “身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尊卑不可不辨也……”汉阴沈氏宗祠里,稚嫩的童声一遍遍诵读着沈氏家训。听着这朗朗童音,任思绪在《沈氏家训》、宗祠与村落间游走。

  从汉阴沈氏始祖一家数人落足这里开始,历经五个多世纪,二十一代更替,扩展为今天近三万人的大家族,期间演绎了太多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月河流水日夜欢歌,千年时光历久弥新,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兴盛与繁荣。为什么沈氏能够这样? 脑海中印象至深的,莫过于他们的坚守与传承。

  炎炎夏日雨睛后,小荷初露尖尖角。月河之畔的千亩荷花告知人们,沈氏家族的坚守,有着强大的力量。徜徉在古朴庄重的沈氏宗祠,石牌上镌刻的《沈氏家训》二十条首句,整齐有序地一字排开,家训全文1933个字,226年来未曾改变,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数百年来,被家训熏陶和润泽的沈氏后人,走出深宅大院,走过月河川道,走向广阔世界,散布到全国甚至海外,无论走到哪里、在干什么,都始终将故乡故土装在心中,乡音难改、乡愁常在,这更是坚守的力量。采访中我们得知,汉阴沈氏族人将正直清廉当成一面镜子,始终遵法纪守规矩,身为平民的鲜有违法犯罪,身为官员的少有贪污腐败,彰显了家训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这还是坚守的力量。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汉阴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几天前,我们有幸见到了沈氏家族密不视人的祖传信物——铜牛,长20厘米、高14厘米,重约750克,制作精巧,栩栩如生。听族中长者讲述,这样的铜牛汉阴沈氏始祖兄弟三人各持一只,当年分离时相约“后裔若相会,必用铜牛对”,如今另外两只不知去向,历经战乱、火烧、抢盗留存下来的这只绝品,它会孤独吗?在笔者看来,铜牛其实传承着沈氏族人忠厚诚实、勤俭持家、敬业奉献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沈氏家族讲修身、重耕读、讲礼仪、严教子的规范,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教化着当地的民风,得益于他对家训的有序传承。沈氏家族人才辈出,既产生一代开国名将、又涌现出“三沈”这样的文化大师,既产生农民书法家、又涌现出一批弄潮时代的学术精英,体现了优良家风的传承。沈氏族人田园牧歌,晴耕雨读,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汉阴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书法之乡,在这里笔墨纸砚被称作“生活”,是向耕读文化最为虔诚的致敬,也是最好的传承。

  汉阴沈氏对家训家风的坚守与传承,不一味墨守成规,更在吐故纳新。沈氏宗祠里高悬着两块大牌匾,一块为于右任大师手书“万派同源”,另一块是300多年前时任汉中知府所颁“泮水钟灵”,两者相得益彰,展示着沈氏家族包容并蓄、明德求索的信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他们先祖开辟的千顷良田上,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炕炕馍、烩面片、白火石汆汤这样一些当地常见的饭食,推出汉阴,走向市场,既赢得了财富,又饱了人们的口福。在家训家风的熏陶下,汉阴沈氏人尽其才,立足各自领域,为这个伟大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脚下的路,正坚实有力地向前迈进。

  修身为本,耕读传家。沈氏家训家风作为传统文化的优质DNA,理应被传承与弘扬,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纪委宣传部长  叶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