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小故事 时代大变迁之大连解放路
“大连是‘北方明珠’,解放路是支撑起这颗明珠的一个角。”承载着大连人历史记忆的解放路诞生于1899年,日本占领时期,这里被称为“春日町”,“町”在日语里就是“路”的意思。1945年,大连解放,这条由南向北的城市主干道获得了一个光荣的名字——解放路。从这点上看,大连解放路可能比全国其他城市的解放路都更早一些。
1949年,在解放路的最南端,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海军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海军军官摇篮”,70年来为中国海军培养了200多名将军、数千名舰艇长、5万多名军政指挥军官。现役的水面舰艇部队80%以上的舰艇长毕业于这所学院。从浅蓝走向深蓝,他们是中国的“深海利剑”。
“1909年,解放路开始铺设有轨电车,1925年的时候从青泥洼桥到老虎滩全线贯通,长约6.5公里。”据大连市城乡规划测绘地理信息事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欣介绍,1909年,大连成为继天津、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从首辆有轨电车“叮咣叮咣”地缓缓驶过大连街头,百年间从未停止过运营。大连的“浪漫”,有一部分藏在大连人对旧物的更新上,今天,老式电车装上了新引擎,外貌却仍旧是百年前的模样,映射出大连百年最珍贵的城市影像。
上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城镇化建设的解放路居民区,20多年后日渐呈现出老旧的姿态。如何让老旧空间与这座时尚之都一同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考验城市规划者的一道难题。
“大连解放路不只是一条交通性的道路,还是景观性和生活化的道路,我们在各个时期的规划建设中都注意到这一点。”王欣告诉记者,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在翻新解放路时,都尽可能“以修代拆”,重建“微循环”,城市“微更新”,把荒废掉或是老旧的空间重新规划,营造出新景观,让居民找到似曾相识又充满新鲜的感觉。
“应该给设计师们点个赞。这条路上车人全分开了,重装的路灯也很漂亮。我印象里最深的变化是2014年实施的暖房工程,沿路的小区楼房穿上了‘新衣裳’,门窗也换了,地砖是防水的,街坊邻居都很满意。”“把臭水沟都全部上盖了,小区也进行了美化,住在这里我很幸福。”解放路周边的老居民纷纷说道。
作为山、海、城相融的生活景观性大道,大连解放路不断完善升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更新的老城环境,为城市最南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积攒下中外游客的更多好感。宜居宜养,商业与休闲有机一体,也许是对“浪漫之都”的另一种注解。
如今的大连解放路环绕在南山、绿山、捷山、景山、秀月山等山体之间,北起青泥洼桥商圈,南接老虎滩海滨,穿越繁华商贸区、生态宜居区和海滨旅游区,是维系城市运转的主干路,也是外来游客旅游观光必经的“迎宾大道”。
未来,被地铁全线贯穿的大连解放路,将与城市门户更加高效地联系在一起,融入新时代大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专访 大连市城乡规划测绘地理信息事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欣
从大连市地图上看,大连解放路发端于中山路的胜利广场,一路向南,直通滨海路老虎滩广场。纵贯半个市区,全长近6.5公里。解放路东侧的城市机理是放射状的巴洛克风格,西侧是方格网的现代风格,往南则呈现出随山就势的形态。这种特别城市空间,既是对大连山海相拥、丘陵地貌自然本底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近代大连跌宕起伏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记录了沙俄租借、日本占领的历史,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建设的伟大历程。
解放路始建于1899年,前身叫作“西公园町”、“春日町”,最初是一条14-20米的宽土路。随着城市扩展,1907年开始铺设柏油路,1909年设置有轨电车并逐渐延伸到老虎滩,形成了现今的走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解放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路面拓宽成30-40米的双向6车道,并将商业中心、火车站、居住区与滨海风景区连接在一起,成为大连核心区组织南北向交通的主干道。解放路人行步道设施完备,行道树郁郁葱葱,绿植丰富,沿路聚集了各类公共服务功能,是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休憩的重要开放空间。
解放路与八一路交汇处的八七疗养院,至今仍然保存着“姊妹楼”,“元帅楼”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名人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位于解放路南段,前身是解放军海军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海军高等学府,被誉为"海军军官摇篮"和"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校",为中国海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路的最南端是老虎滩,20世纪初开始形成滨海公园,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解放路连接滨海路,进入大连南部滨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繁华市井与自然风光的切换只在转眼间,向东可达棒棰岛,向西可至星海湾,山海相连,海天一色。
在未来规划中,“生态本底”、“滨海风光”和“特色风貌”是解放路区域践行生态文明,彰显特色的发展主题。规划将严守保护底线,强化解放路作为山、海、城相融的生活景观性大道特质。
解放路沿线将控制景观通廊,保证山、海的可见性,从而拉近城市与自然的距离。打造游憩慢行系统,规划多个山体公园出入口,便于居民进入山体、利用山体,从而提高 “山”的利用率,实现与“城”的良性互动,塑造优美宜人的步行空间。解放路区域将逐步形成集商业服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宜居宜养等多重功能、有机一体的城市特色功能片区。通过完善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海绵城市、实施社区微更新等规划策略,实现老城更有机更新。
规划建设中的地铁五号线将贯穿解放路全线,设置6处站点。2023年建成后,解放路片区将与青泥洼城市中心,钻石湾城市副中心,机场、高铁、高速等城市门户更加高效地联系在一起,更加深入地融入新时代实现大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大连解放路和全国其他城市解放路70年来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征程沧桑巨变的缩影。
-
中国"人"的交点
-
古老运河的文化传承
-
从水墨古镇到云上乌镇
-
大运河——2500年前中国的互联网
-
摁下能源转型“快进键”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大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长沙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天津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广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杭州解放路
-
无人机为美好生活插上“智慧之翼”
-
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智能语音引领人机交互新模式
-
征服月背——嫦娥四号探测器总体部研制团队揭秘
-
遇见大数据的美好未来
-
坚实脊梁托起民族大飞机事业——中国商飞公司蹲点采访侧记
-
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
-
大国重器背后的青春面孔——记北斗团队的年轻工匠们
-
今天,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
-
堙上古村的脱贫故事
-
把党的工作做到青年心坎里——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党建纪实
-
从海南看未来
-
超级计算机"超级"在哪?
-
江南造船:从历史走向未来
-
特高压:打造电力输送“超级动脉”
-
从开放的自贸区到更加开放的中国
-
中国北斗 稳步迈向全球导航
-
雄安新区到底“新”在哪?
-
“复兴号”: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
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处“涌泉”
-
十年磨一剑 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
-
林鸣:如果每个行业都去实现一个梦想,这个国家将变得无比强大
-
"蛟龙"探海:深海大洋的世界超乎你想象
-
脱贫攻坚的井冈答卷
-
看“中国天眼”,听宇宙“心跳”
-
北京新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
-
“这一次,我们站在了最前沿”——中国量子通信登上世界之巅
-
自动化码头的“集大成之作” 曹可凡邀您走进洋山港四期
-
航天员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天宫二号筑梦中国“太空之家”
-
破除思想壁垒、数据壁垒、体制壁垒 "城市大脑"书写大数据华彩篇章
-
见,所未见——中国“悟空”探索暗物质世纪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