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图

中国日记 | 今冬第三次寒潮来袭 连续极端天气会影响到碳中和目标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1-06 08:30

  寒潮又来了!中央气象台10天内再发预警,这是我国今冬第三个,也是2021年的第一个寒潮预警。

  据预测,堆积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受到一个北极涡旋的牵引而大举南下,1月5日到1月8日,我国中东部将普遍出现6至8摄氏度的降温,山东、江苏等地降温可达10至12度,多地将出现小到中雪或雨夹雪。

  此前,国家气候中心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受拉尼娜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且强度偏强。1月10日前后,还会有一次补充冷空气接力南下,将这一轮寒潮的低温进一步拉长。

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

  连续极端天气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增大。国家发改委调度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全国累计发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10%。但去年底的跨年寒潮,并未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人们已不再担心高峰拉闸限电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在节能减排目标上。换句话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今年重点任务“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

  “碳达峰、碳中和是长期目标,从目前看不会受到短期天气变化的影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基础概念。

  去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长期愿景,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在林伯强看来,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体现了大国担当,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

  林伯强解释说,碳中和意味着社会活动引起的碳排放和商业碳汇等活动产生与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简单讲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当前的100亿吨变为0亿吨。

  实现“碳中和”,从排放端必须考虑工业和电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还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汇,比如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等。

  林伯强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想从厦门坐飞机到北京,现在只需要买一张飞机票。但在未来,要抵消飞机的碳排放,这个人可能要同时种一棵树,那么这次出行的成本就是飞机票加上种树的花销。

  此外,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占比高居85%,碳排放也不可能立即缩减,因此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达到峰值后再朝着中和的目标努力,这也是碳达峰概念的意义所在。

  “碳达峰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峰值,虽然表面上看10年内新增排放多一点少一点差别不大,但实际上越早达峰、峰值越低,都是在缓解将来碳中和的巨大压力。”林伯强表示。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是新时代中国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林伯强认为,在2030年碳达峰的既定目标下,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等,同时要继续推进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行为。

  “40年内达到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由于新能源起步较晚而存在后发优势,随着深度减排阶段的到来,不少领域中国会走在世界的前列。”林伯强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姜永斌 文字 李芸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