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怡群: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该如何正确面对复工复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4-08 17:48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甘怡群,我今天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以后如何面对复工复产。

  疫情发生后,其实给我们的生活就按下了暂停键。但是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各行各业也都复工复产,这些都像春风一样欣欣向荣起来,大家也都会面临着各种的挑战。所以疫情以后这个情绪的调节极为重要,我们怎么样正确地面对复工复产呢?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两个思考想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想谈一谈疾病标签带来的歧视问题。

  许多人的隔离期解除和大批的康复患者出院,但是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在出院和解除隔离以后受到了来自邻居、社区、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歧视,他么本应享受的这种正当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正如某个武汉的康复患者在求助信上说,“我们战胜了病毒,但现在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这些最近观察到的“污名化”,这种叫做“污名化”的反应并不独特,因为在近30年的传染病爆发的这种公众心理反应当中,这种“污名化”反应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呢?在心理学里面,这个社会认同理论,那假设我们自己所属的群体,对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是感觉良好的,这样它就出现一种群体内的偏好和群体外的偏见的现象。那么新冠患者就被认为是个外群体,而这些健康人就被认为是内群体。所以我们对这种新冠患者这种外群体成员就产生一种不信任、不安的、负面的刻板印象,从而产生了偏见、歧视,这个就称为“污名化”。

  那么“自我污名化”就是当这个被污名的这些个体,他认同了公众上对这个群体的偏见,这时候这个“自我污名化”会对他自己的影响很大,他会自己认为真的有这些消极的特点,而被污名的群体也会面临社会的边缘化和排斥,会伤害他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进而也能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那么在这种被污名化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研究表明,有一些因素能够有效地降低被感染者和被污名化群体的恐慌、焦虑以及各种消极的心理后果。比如说个体的心理因素,比如说乐观和心理弹性,又比如说社会因素,比如说有很多的家庭支持以及社会支持。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对医院和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增加对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健康素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能够在最大的限度上消除被污名化的消极影响。

  那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又可以做什么呢?这次疫情当中的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患者,他们是需要社会和心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的。所以我们在健康中国的语境下,在这个电子健康社区以内,群众心理援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有现实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很多的热线以及心理专业的机构都在做这种尝试和努力,我们也需要开发针对这种污名化和自我污名化的必要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就提几条线索,比如说研究表明,“观点采择”是可以有效地减少污名化的,“观点采择”也就是说,从他人的视角来积极地想象世界,它是共情的一个重要成分。另外,自我肯定干预它是可以减轻被污名化个体的心理威胁的,它会降低自我的污名,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因为确认自己重要的价值观可以增强个体面对威胁的心理支援。

  第二点,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点时间管理的技巧。

  面对复工复产,我们已经那么长时间没上班了,一个重要的难题就是如何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我们把所有的工作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排成四个象限,既重要又紧急的工作,那是一定要抓紧做的,如果它是一个大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小步骤,制定时间表,在什么时候完成哪些步骤。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一定注意不要怠慢,因为如果你要把它拖延的话,等到它变成既重要又紧急的时候,也许你就来不及时间来做了。所以我们也要制定时间表,并且尽量提前完成这些重要的工作。紧急而不重要的工作我们就要快刀斩乱麻,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我们着重的是它的重要性,而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工作,我们就尽量避免在它上面花时间了。另外一个小诀窍就是,记工作日记的习惯有助于我们分清主次,提高效率,看到成绩。

  这两点分享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减少焦虑,赶走心理阴霾,精力充沛地进入到工作状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甘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