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 | 创新续写生态传奇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5-12 07:00

  在滇南群山的褶皱里,红河哈尼梯田如同大地浮雕般自哀牢山巅层叠而下。图为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沿着田埂踏歌而行。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图为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驱牛犁田。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初夏时节,层层叠叠、蜿蜒而上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铺展在从山脚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巅。梯田、村寨、森林在山间若隐若现、相映成趣,如同凿刻在山岭间的美丽画卷。

  作为世界活态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以其原始而完好的自然生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辉煌,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念。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这片由哈尼族先民创造的“大地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谱写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传奇。

  “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这是哈尼古歌中描绘的生态和谐。森林成片长于山头,村寨建在森林脚下,森林涵养的水源顺着沟渠缓缓流下,穿过村庄滋养着梯田……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也彰显了哈尼族人的智慧。为了让围绕梯田形成的生态文化代代传承不中断,当地政府不断健全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保持了世界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千年梯田不仅是哈尼族人赖以生存的饭碗,也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现代元素的注入,让千年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让哈尼梯田更好地“活”在当下,当地聚焦遗产要素修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保护区群众增收等方面,不断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大力推广“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有效解决梯田产值低、无人种等问题;趣味横生的“摸鱼局”“花式插秧”,哈尼古歌、民族节庆等文化元素,让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传承千年的古老梯田正在绘就新的“诗和远方”。

  昔日,哈尼梯田这一千年生态系统“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坚持现代手段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哈尼梯田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这片土地上的生态传奇也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启示——在守护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绿水青山就能蝶变为金山银山,成为世代传承的幸福靠山。(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