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 | 渠水长流映初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4-09 07:0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奇

  2025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20世纪60年代,河南安阳林县(现安阳林州市)十万开山者,绝壁穿石,苦干十年,开渠千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也将“红旗渠精神”永远镌刻在了巍巍太行山间。 近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青年洞附近游玩。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游客日前在红旗渠分水闸参观。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日前,水利部数据显示,红旗渠通水60年来,其功能从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增至工业供水、生态补水,通过四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持续发挥效益,造福一方百姓。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历史上,红旗渠所在的河南林县严重缺水。翻开《林县志》,“旱”“大旱”“连旱”等字眼赫然在目。曾几何时,没有比水更让当地百姓所期盼的了。在打深井等措施被证明无效后,十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并由此锻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的红旗渠,已是著名的灌溉工程和旅游景点,然而当时在建设之初却是困难重重。为让渠首拦河坝工程顺利合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激流,臂挽臂、手挽手排起人墙,最终拦住汹涌河水。吴祖太,27,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李茂德,46,姚村公社北陵阳;白云祥,25,临淇公社郭家屯……在红旗渠纪念馆里,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81名牺牲者中,有民工,也有干部。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不畏一时之困,奋斗不息不止。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从滋润百姓的“生命渠”,到催人奋进的“幸福渠”,再到永不磨灭的“精神渠”。一甲子过去,红旗渠从未断流,一路向前。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用责任担当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