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尹健
图为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秦岭站的队员们举行升旗仪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正在阿蒙森海进行大洋调查。图为考察队员在艉甲板查看拖网收获。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周年。一年多来,秦岭站在建设、运维方面取得了多个重大进展。
科学设计、高质量高效率建设,秦岭站主体建筑安全性得到验证。秦岭站建在罗斯海区域的恩克斯堡岛上,这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盛行超强、超干、超冷的离岸风,经常风雪交加。针对这里的特殊气候,秦岭站采用架空式设计,考虑了长轴与主风向的关系,减缓积雪作用非常有效。同时,建筑采用的复合金属材料的平整度、密合度等全部达到预期要求。秦岭站经历了一整年的低温、强风、极昼极夜这些极端气候考验,主体建筑完好无损,整体安全性得到了现实环境的验证。目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已高效完成了全部卸货任务,共卸货368件,总重量约5960吨,为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安装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坚持环保优先,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科考”理念。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即将交付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在南极极端环境下运行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在能源设备与系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秦岭站在南极首创了风能、太阳能、氢能、柴油发电多能互补体系,实现了节能减排。目前设计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秦岭站总能源容量的60%。氢能的应用开创了我国南极考察清洁能源使用的先例,目前,氢能源系统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在极夜环境下,可以为科考站连续提供至少14天的30千瓦电力供应。
在极端环境中坚守,勇攀极地科考高峰。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预计再经历一个完整的全年工况检验后,配套建设工作将全部完成。届时,秦岭站将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科学家和考察队员在罗斯海地区的关键科学平台,承担起为国际社会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使命。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南极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必将在南极科考中展现更大作为,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